八组 “对穴”调病疗效好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3-01-12 21:13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对穴”是指2个穴位的配伍使用,其性能上具有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有机联系,能够调节气血、提高临床疗效。中医有八组天生“对穴”,搭配运用,辅助调病效果好。

1.百会、涌泉。百会穴位于头部顶端,属督脉,为诸阳之会,入络于脑,可清头目、止眩晕。涌泉穴位于足底,是阴阳经脉的交通之处,具有补肾回阳、开窍醒神的作用。脑为髓之海,脑病后髓海不宁,甚则脑病及肾或脑肾同病。百会与涌泉配伍,一上一下,遥相呼应,能补泻兼施,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回阳救逆、开窍醒神。中医临床可用于救治卒中、休克、昏迷、癫狂等神经系统疾病。

2.肩髃(读音为yú)、环跳。肩髃穴位于肩关节,属手阳明大肠经,疏经活络、通利关节作用甚强。环跳穴为足少阳与足太阳经交会穴,可疏通少阳经气血。上肢“咽喉”肩髃与下肢“起点”环跳伍用,具有疏经活络、通行气血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肢体一部分或半侧发生的拘挛、疼痛、麻痹。

3.天枢、足三里。天枢穴在脐旁,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募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可升降气机。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主要作用是治疗六腑的疾患),“合治内腑”,可通调腑气、调理脾胃。两穴配伍使用,常用于治疗腹痛、呕吐、泄泻、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

4.肺俞、俞府。肺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肺之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是治疗肺脏疾病的要穴。俞府穴属足少阴肾经,是肾气传输聚合之处,可理气降逆、止咳平喘。两穴伍用,因病位在肺,取肺俞直达巢穴以撼其根,取俞府调动肾经气血,由此回归体内,降逆止咳平喘。故临床用以主治咳嗽、哮喘、咳血等呼吸系统疾病。

5.后溪、申脉。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为本经脉气之所注,又与督脉相通,可宣通阳气、通络止痛。申脉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可疏表邪、清心火、舒筋止痛。两个穴位在体表均与眼、耳、头项等相联系,同气相求,故临床常用于主治头面颈项及目肿、喉痛。

6.足临泣、外关。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与主一身之表的阳维脉相通,具有通经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之输穴,与带脉相通,能够通经活络、疏肝解郁。两穴之经脉均从头侧面绕耳循行,于目外眦、颊、颈、耳后、肩会合,合用可奏行气通络、活血止痛之功,临床常用于主治头风、耳聋诸疾。

7.列缺、照海。列缺穴属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属肺络大肠,又为八脉交会穴,与联系膀胱的任脉相通,具有疏调气机、通调水道、调理膀胱的功效。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故善于治疗膀胱及泌尿系疾病。两穴相伍,所通经脉均与膀胱相联系,并主治相应病症,如疝气、痔疮、便血、小便淋沥不尽等。

8.三阴交、间使。间使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经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经穴,位置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心包病和情志病,具有行气散滞、理气解郁的作用。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还与肝、肾二经交会,为理血调经之要穴,可健脾胃、调肝肾、补气血、调经水。两穴伍用,主治男女生殖疾病、妇女月经不调。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