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症能吃什么肉好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3-09-06 17:19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病因主要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病、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酸性肾病、梗阻性肾病、药物性肾病等)、缺血性肾病、遗传性肾病(多囊肾、遗传性肾炎)等。在发达国家,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已成为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在我国,这两种疾病在各种病因中仍位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后,但近年也有明显增高趋势。据有关统计,美国成人(总数约2亿)CKD的患病率已高达11.3%。据我国部分报告,CKD的患病率约为10%。CKD的易患因素主要有:年龄(如老年)、CKD家族史(包括遗传性和非遗传性肾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代谢综合征、高蛋白饮食、高血脂症、高尿酸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泌尿系感染或全身感染、肝炎病毒(如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泌尿系结石、尿道梗阻、泌尿系或全身肿瘤、应用肾毒性药物史、心血管病、贫血、吸烟、出生时低体重等。其他危险因素有环境污染、经济水平低、医保水平低、教育水平低等。

二、肾病的一些临床表现

  在不同阶段,其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在CKD3期之前,病人可以无任何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少数病人可有食欲减退、代谢性酸中毒及轻度贫血。CKD3期以后,上述症状更趋明显,进入肾衰竭期以后则进一步加重,有时可出现高血压、心衰、严重高钾血症、酸碱平衡紊乱、消化道症状、贫血、矿物质骨代谢异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1.胃肠道症状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有尿味。

  2.胃与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出血

  胃与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出血较常见,其发生率比正常人增高。CKD病人血液系统异常主要表现为肾性贫血和出血倾向。大多数患者一般均有轻、中度贫血,其原因主要由于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故称为肾性贫血。体液过多或酸中毒时均可出现气短、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严重酸中毒可致呼吸深长。体液过多、心功能不全可引起肺水肿或胸腔积液。部分重症患者可伴有尿毒症、肺水肿、尿毒症胸膜炎、尿毒症肺钙化等。

三、肾病治疗的方法

  1.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和进展

  控制血压

  积极控制血压可以降低蛋白尿,可以减轻肾小球高滤过、减缓慢性肾衰竭病变进展。降压药物的选择原则依CKD的分期不同而异,当CCr>30ml/min时,可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ARB),必要时联合使用其他降压药物。当患者的Ccr降至30ml/min以下时,应用ACEI和ARB可能引起肾小球内低灌注压而使肾小球滤过率过低,故对非透析的CKD患者应慎用。

  饮食

  低蛋白饮食可降低肾小球内高灌注、高血压及高滤过,减少蛋白尿,从而减慢CRF患者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的进展。当GFR低于25ml/(min.l.73rm²)时,蛋白质入量应限制在0.6g/(kg.d)。应该保证足够的热卡摄人大于35kcal/(kg.d),以最大限度利用饮食中的蛋白质。另外可补充必需氨基酸或酮酸氨基酸混合物。此外,对于有高血压和水肿的病人应该限制盐的摄人。血脂异常的病人应进行饮食调整,必要时应予以降脂药物治疗。

  2.合并症的防治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须根据尿量、血压、水肿等情况调整出入量,是否限制钠的摄入须视有无高血压及水肿决定。出现高钾血症要纠正诱发因素,同时可给予5%碳酸氢钠静脉点滴,静点葡萄糖加胰岛素,10%葡萄糖酸钙静脉推注,口服降钾树脂等治疗,上述措施无效或严重的高钾血症(>6.5mmol/L)时需行血液透析治疗。代谢性酸中毒在CRF患者常见,它通过对蛋白质代谢及1,25(OH)2D3生成的影响参与了营养不良和肾性骨病的发生。轻度酸中毒者仅需口服碳酸氢钠,较重者(二氧化碳结合力<15rnmol/L)则需静脉点滴碳酸氢钠治疗。

四、肾病吃什么比较好

  慢性肾炎患者在浮肿、尿少或饮食不佳时,应吃清淡而容易消化的低盐或无盐饮食。随着病情的好转,尿量增加、浮肿消退后,为了及时补充尿中大量丢失的蛋白质,可以逐渐过渡为优质高蛋白饮食。如伴有贫血,可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动物肝脏、瘦肉、黑豆、黑木耳、芝麻酱等。

  1、多食清淡而有利尿作用的食物,

  有利尿消肿作用的食物有鲤鱼、鲫鱼、羊奶、西瓜、冬瓜、绿豆、赤小豆等。西瓜皮煮水,利尿效果较好。

  2、多食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新鲜蔬菜和水果是碱性食物,既能供给多种维生素,又能促进肾脏功能恢复。

  3、不能吃高盐分饮食,

  慢性肾炎的水肿和血容量、钠盐的关系极大,故必须限制食盐,给予低盐饮食。每日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2-4克以下,以防水肿加重和血容量增加,发生意外。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