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危害 杀蟑螂不能用踩的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0-04-30 18:51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不管是在别人家,还是在自己家,或是在饭店里,都能看到蟑螂的身影,甚至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蟑螂”。小九作为一个“瘦弱无力”的女孩子,每次看到蟑螂都忍不住惊声尖叫,偏偏即使有男性在场,他们似乎也是一脸厌恶,不愿主动出击,最后只能靠小九自己闭着眼睛奋力一踩,狡猾的它们便瞬间变成了“爆浆蟑螂片”。

学到了:看到蟑螂,不能用踩的!可能会留下这些“后患”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像小九这样踩死蟑螂的,或是用拖鞋用力砸死等。但实际上,这样的灭蟑螂方法可能在无形之中为我们带去了健康隐患。

蟑螂是一种世界性的室内卫生害虫,也是主要的病媒生物,不论“生死”:

1、活着的蟑螂

活着的蟑螂全身携带有多达40多种病原菌,包括大肠杆菌、脊髓灰质炎病毒、沙门氏菌、肝炎病毒等等,一旦人类在无意中直接接触到它们的身体,便有被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感染痢疾、霍乱、结核等多种疾病。

学到了:看到蟑螂,不能用踩的!可能会留下这些“后患”

2、蟑螂的排泄物

多项研究均已证实,不仅是活着的蟑螂,仅仅是蟑螂的排泄物及蜕皮等也是很常见的过敏原,极易引起皮疹、哮喘等过敏现象,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蟑螂的腺体会不断分泌怪味,俗称“蟑螂臭”,这种味道不仅会影响空气质量,影响睡眠等,还会引来更多的蟑螂同伴。

3、蟑螂的尸体

很多人碰到蟑螂会直接用鞋踩死,或是用物体打死,看起来虽然蟑螂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但实际上,由于蟑螂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大,很多蟑螂的卵鞘内可能正孕育着数十只蟑螂虫卵。

虽然一脚踩下去后蟑螂母体死了,但它卵鞘里的蟑螂卵也恰好被挤压了出来,反而加速了小蟑螂的孵化速度。

学到了:看到蟑螂,不能用踩的!可能会留下这些“后患”

并且,大多数人都没有打死蟑螂后清洁地板的习惯,此时卵鞘便继续留在地板上,随着我们的走动、接触而扩大蟑螂卵的孵化范围。而被打死的蟑螂母体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病原体,它体内的各种病菌便会经过人类活动被传染至体内,增大疾病风险。

学到了:看到蟑螂,不能用踩的!可能会留下这些“后患”

听起来似乎蟑螂真的是“打不死的小强”,不仅“打不死”,也不怕死,即使死了还有“子孙千千万”。

一只蟑螂一次能够繁殖40只后代,大约每45天就繁殖一次。这就表示,如果你在家看到了一只蟑螂,但实际上你的家里可能已经有了好几个蟑螂家族,不用一年时间,理论上便会有成千上万只蟑螂寄居在你家里。

那么我们到底这么做才能完全地消灭蟑螂以及它留下的危害呢?其实只要了解蟑螂的生活习性,知道它怕什么就好了。

学到了:看到蟑螂,不能用踩的!可能会留下这些“后患”

1、怕光

蟑螂有昼伏夜出的习性,一般白天都躲在插电口、衣柜缝、洗衣机底下等阴暗的地方,到了晚上才会窸窸窣窣地大肆横行。因此要想抓住蟑螂,白天是很难的,只有在晚上布下陷阱,抓住的几率才比较大。

不过,如果发现家里大白天也有蟑螂到处爬,那可要谨慎了,这种情况可能是家里的蟑螂密度太高、数量太多导致的。

2、怕烫

蟑螂最喜欢的温度范围是20℃到30℃,如果温度太低或是太高它们的都不会太活跃。而当温度低至0℃或是高于50℃时蟑螂便会死亡,所以很多人说,温度较低的冬天其实是全灭蟑螂的最好时机。

此外,当我们踩死或者打死蟑螂后,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蟑螂以及蟑螂尸体所在的地板位置,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蟑螂及其虫卵被杀死,避免了它们卷土重来的可能。

学到了:看到蟑螂,不能用踩的!可能会留下这些“后患”

日常消灭蟑螂时,我们最常用的就是用各种杀虫剂、蟑螂屋等。但其实如果可以最好还是不要滥用蟑螂药,特别是杀虫剂类的药物,本身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并且,药物用多了也会导致蟑螂产生抗药性,越来越难以消灭。

一、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蟑螂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必要的门窗等部位加上足以抵挡蟑螂进入的网纱,并且夜晚睡觉时堵住门缝、柜子缝等各种缝隙,避免蟑螂进入;还可以用户蟑螂贴等非化学制剂类方法,以及直接用开水浇烫可能窝藏蟑螂的地方等。

二、卫生防治

蟑螂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觅食,说明家中有它的食物。因此在家庭环境卫生和食物的搁置上也应更加注意,勤打扫、清洁,移动各种门柜箱子,不给蟑螂寄居的机会。

学到了:看到蟑螂,不能用踩的!可能会留下这些“后患”

三、其他“防螂”小妙招

橘子皮:将吃剩的橘子皮放在蟑螂可能出现的地方,有防除蟑螂的作用。

洋葱:将洋葱切丝后放在盘子里,置于蟑螂常出现的地方,有利于熏走蟑螂。

洗衣粉:在洗衣粉上撒些蟑螂爱吃的白糖引诱它,蟑螂误食了洗衣粉后便会被毒死。

硼酸:在专营店购买硼酸后溶解化水,然后用来拖地,地板干后上面的硼酸结晶能有效防虫防蟑。

肥皂水:这在蟑螂经常出现的地方直接涂抹肥皂水,比杀虫剂更有效,一旦蟑螂碰到便会无法动弹。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