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胎多少算正常 葡萄胎的注意事项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3-07-22 15:46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葡萄胎是孕妇怀孕其次出现葡萄样胎块的一种病变,这种疾病可导致孕妇出现胎儿造成、胎儿畸形以及死胎,甚至还可能引起子宫感染和不孕症问题。恶性葡萄胎是葡萄胎转变为绒毛膜癌中的一个过程。两者之间程度还是有所区别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恶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的主要区别。

  恶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的主要区别

  专家指出:恶性葡萄胎的病灶内肉眼可见到葡萄状物,个别看不到葡萄状物,但镜下有绒毛结构。其浸润能力较葡萄胎为强、常侵及深部肌层,偶而亦有穿破子宫壁造成穿孔,甚至向周围组织浸润,或向肺部、阴道等处转移。镜下所见多为增生的滋养细胞,可见到绒毛结构,这是与绒毛膜癌的区别之点,病灶周围常有明显出血。虽恶性葡萄胎和恶性肿瘤都有转移及造成转移部位组织某种程度的破坏的特性,但恶心葡萄胎的转移灶有自行消退的可能,而恶性肿瘤,极少自行消退。

二、葡萄胎的临床症状分析

 

  葡萄胎的危害之大,影响着孕妇的健康。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孕妇无法再次怀孕生育。患上葡萄胎的主要症状是什么?患上葡萄胎的症状很多,下面让小编来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患上葡萄胎的主要症状

  主要症状一:闭经。因葡萄胎系发生于孕卵的滋养层,故多有2~3个月或更长时间闭经。

  主要症状二:腹痛。由于子宫迅速增大而胀痛,或宫内出血,刺激子宫收缩而疼痛,可轻可重。

  主要症状三:卵巢黄素化囊肿。往往在部分患者出现卵巢黄素化囊肿,可经双合诊发现或更易经B超检查发现。

  主要症状四:无胎儿可及。闭经8周前后,B超监测,未发现有胎囊、胎心及胎儿。孕周、甚至18周仍不感有胎动,听不到胎心。B超扫描显示雪片样影象而无胎儿影象。

  主要症状五:妊娠中毒症状。约半数患者在停经后可出现严重呕吐,较晚时可出现高血压、浮肿及蛋白尿。

  患上葡萄胎的的主要症状还有哪些?患上葡萄胎还有的主要症状如:①、阴道流血为严重症状,是葡萄胎自然流产的表现。

  ②、子宫增大。

  ③、贫血和感染。反复出血而未及时治疗,必然导致贫血及其相关症状,个别甚至可因出血而死亡。

三、葡萄胎的检查标准值

 

  葡萄胎是造成流产的重要因素,危害大,因此及早发现治疗很关键。那么,葡萄胎应该做的检查有哪些?下面,我们和有关专家一起认识下。

  葡萄胎应该做的检查

  1.刮宫。葡萄排除8周以上,经仔细刮宫证实宫腔内无残余葡萄胎,无黄素化囊肿存在。

  2.B超检查。B超仪诊断无任何创伤,确诊率高,实为确诊葡萄胎的有力措施,也是葡萄胎应该做的检查。

  B超腹部扫描可见子宫内可能有大小不等的暗区,系宫腔内积血所致,还能发现胎,即除有雪花光片外,还可能有胎儿及/或胎盘影象。

  总之,葡萄胎应该做的检查一定要重视,因为葡萄胎危害大,一旦确诊就应尽早治疗,同时要认识葡萄胎的形成因素,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一旦发现有葡萄胎的表现,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及时去医院求诊检查,查出病源,给予治疗。第二要密切关注病患身体的变化。

四、葡萄胎的治疗要点

 

  葡萄胎治疗方法有哪些?葡萄胎是所有女性一听就感到害怕的疾病,一经确诊为葡萄胎,就要马上进行了,以免加重病情,给患者带来更大伤害。那么,葡萄胎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葡萄胎治疗:

  1、清除宫腔内容物,用吸宫术清理,操作快,出血少。吸宫时最好低负压并尽量选取大号吸管,防止子宫穿孔及被葡萄胎组织堵塞而影响操作。刮宫手术可以替代。吸出物会送病理化验,以确定良或恶性,静脉点滴中要加入子宫收缩剂以帮助子宫收缩。

  2、子宫切除术:年龄在40岁以上或不再生小孩的患者,可选用此方法。葡萄胎在子宫切除后,还是有可能产生,因此持续追踪是必须的。

  3、纠正电解质紊乱长期流血、食欲不振者往往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应检查纠正。

  4、预防性化疗:应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化疗。一般只用一种药物,但化疗药物用量应同治疗滋养细胞肿瘤的用药量,不可减量,化疗尽可能在清宫前3天开始,用1~2个疗程。

  葡萄胎恶变率为10%~25%,为防止葡萄胎恶变,应对特别危险肿瘤患者履行预防患者护理性放化疗。

  5、黄素囊肿在葡萄胎排出后均能自然消散,通常无需特别处置,但如产生蒂扭转,采用不相同卧位均不可能减轻则需及早剖腹探查。

  6、子宫切开术:将子宫切开,把葡萄胎组织清除。

  7、葡萄胎合并重度妊高征的处理,控制心衰,镇静、降压、利尿,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清宫。

  8、贫血较重者应给予少量多次缓慢输血,并严密观察病人有无活动出血,待情况改善到一定程度后再施行清宫术。遇有活动出血时,应在清宫的同时,予以输血。

  9、控制感染子宫长期出血,或经过反复不洁操作者,容易引起感染。应予足量抗炎药物,并积极纠正贫血和电解质紊乱。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