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9-11-19 16:23
秋冬季节,是各类传染性疾病高发季。随着,蒙古地区发现几例鼠疫病例。流感也即将进入高发季节。近期,国家卫健委专家表示,目前我国流感活动仍处于非流行季水平,但是,11月中下旬流感活动将开始逐步增强,并由北向南陆续进入流感流行季节。每年11月~次年3月是流感高发季。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一般冬季和春季节是其高发期,近几年中国大陆主要以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主。流感并不可怕,大部分患者病情都是自限性的,但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要特别关注,因为这类人群容易出现肺炎、病毒性心肌炎和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由于流感与普通感冒存在相似之处,许多人经常难以区分,导致病情加重,耽误治疗。尤其是婴幼儿不会表达,一旦感染流感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危害是极大的。
如何区分流感和普通感冒?
流感如何治疗?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今冬明春流行性感冒医疗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同时,还公布了《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9版),推荐了流感中医治疗方案,分为轻症辨证治疗方案、重症辨证治疗方案、恢复期辨证治疗方案。
流行性感冒建议首选中医药治疗。病后易发生重症的高危人群、重症和危重症病例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一、成人流感证治方案
1.风邪束表,肺卫郁热(轻症)
临床表现:初起恶寒,发热,咽喉干痛,鼻塞流涕,或头身疼痛,口干口渴,咳嗽,舌质红,苔黄或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参考方药:
荆芥 防风 柴胡 淡豆豉
金银花 连翘 黄芩
生石膏(先煎) 苦杏仁 牛蒡子
芦根 生甘草
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加减:舌苔白腻,恶心呕吐加藿香、姜半夏;鼻塞流涕重加辛夷;口干咽干重加元参;咳痰重加浙贝母。
中成药:可辨证选用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感冒清热颗粒、清肺消炎丸等。
2.邪蕴肺胃(重症)
临床表现:恶寒,高热,咽干口渴,咳嗽,痰黄,头身疼痛或困重,疲乏无力,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肃肺胃,益气透邪。
参考方药:
炙麻黄 生石膏 炒杏仁
生甘草 党参 浙贝母 芦根 黄芩 鱼腥草 知母 瓜蒌
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加减:苔腻,身困呕吐重加苍术、半夏、薏仁;咳嗽喘促加白果、广地龙;便秘加虎杖、大黄。
中成药:高热不退可酌加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可以辨证选用羚羊清肺丸、复方鲜竹沥、蛇胆川贝液等。
二、儿童流感证治方案
1.风寒束表,肺胃郁热(轻症)
临床表现:初起恶寒,发热,咳嗽,咽喉干痛,鼻塞流涕,恶心呕吐,纳差,便秘,舌尖偏红,苔白厚,脉浮数,指纹红。
治法:疏风解表,清肺化滞。
参考方药:
芦根 白茅根 银花 菊花
黄芩 炒杏仁 瓜蒌 淡豆豉
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药量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年龄酌情加减。
加减:咳嗽重加用蝉衣、炙杷叶、前胡;纳差加炒枳壳、焦三仙;恶寒重加荆芥;发热加生石膏;便秘重加酒大黄、莱菔子。
中成药:可辨证选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小儿热速清颗粒、儿童清肺口服液、金莲清热泡腾片、板蓝根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根据年龄、体重选择剂量。
2.肺胃热盛(重症)
临床表现:高热,口渴咽干,咳嗽,气粗,痰黄,可伴便秘,舌质红,舌苔黄,脉浮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肃肺胃。
参考方药:
炙麻黄 杏仁 炙杷叶 知母
浙贝母 黄芩 鱼腥草 前胡
芦 根 瓜蒌 苏 子 生石膏(先煎)
煎服方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药量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年龄酌情加减。
加减:高热惊厥加用紫雪散、羚羊角粉、钩藤;纳呆加用神曲、麦芽、鸡内金;射干;大便干加酒大黄、炒莱菔子。
中成药:可辨证选用小儿热速清颗粒、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小儿咳喘灵、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
三、预防方药
1.成人预防方药
苏叶 桑叶 菊花 代茶饮
2.儿童预防方药
芦根 白茅根 杭白菊花
水煎代茶饮。用量根据年龄、体重适当加减。
流行性感冒流行期间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者可连续服用上述成人或儿童预防方药5天。
流感如何预防?
第一、良好的生活方式。
包括对环境气温的良好适应、适当的增减衣物,平时加强营养,多锻炼,多喝水,在流感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聚集的地方,房间经常通风,搞好卫生,空气质量不好时出门戴口罩,不吸烟,不喝酒。出门归来要洗手洗脸,大人一旦发现疑似流感,要立即和孩子进行隔离。
第二、疫苗注射。
原则上,所有人群都可以接种流感疫苗。但是,那些高危人群和住在养老院的人群,是接种流感疫苗的重点。流感疫苗每年都要做调整,疫苗覆盖的流行株,应该包括主要的流行株,可根据既往流行特点,选择使用的疫苗类型。
转自健康网